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黑头角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致危因素、保护现状

黑头角雉的图片

黑头角雉(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英文名:Western Tragopan)是雉科角雉属的鸟类。

黑头角雉属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黑头角雉常见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栖息于海拔高度为2000—4000米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中。喜欢单独活动,冬季结有小群。

中文学名:黑头角雉

拉丁学名:Tragopan melanocephalus

英文俗名:Western Tragopan

命名作者:Gray, JE, 1829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角雉属(Tragopan)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9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的雄鸟体长为68—74厘米。体重1.5—2.2kg。头黑色;肉角蓝色;冠羽也是黑色,尖端红色;脸部在眼睛的四周有一个大的红色裸区;项下的肉裙为辉粉红色,中央贯有紫色纵纹,左右各有6个镶有蓝边的淡黄色斑块;颊的下部蓝绿色;体羽大都灰黑色,满杂以白色圆形斑点,上体较小,下体稍大;颈的上面、侧面和喉部,胸部为红色,肩部有一个暗红色的斑块;尾羽为棕色和黑色斑杂状,端部黑色。

雌鸟体长60厘米。上体为淡灰褐色并布满了黑色的斑纹;下体大都灰色而具白点。它们眼睛内的虹膜为褐色;嘴黑色,先端角色;腿、脚粉红色或肉灰色,随季节不同而变化。

喉下围着一个肉质的“围裙”,叫做“肉裙”,也叫“肉裾”。这些肉角和肉裙平时体积很小,收缩着,到了繁殖期,这些肉角和肉裙都会膨胀竖展起来,色彩非常艳丽,以达到吸引雌雉,并与雌雉交配的目的。

生活习性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喜欢单独活动,冬季结有小群。在密林中活动,主要以乔木、灌木、竹、草本植物和蕨类的嫩芽、嫩叶、青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和其他无脊柱动物。

雄鸟喜欢炫耀其外表,并有蓝色的肉质角。 遇警时发出waa,waa,waa的叫声。

黑头角雉的飞翔与扩散能力较弱,躲避天敌能力相对较差,天敌主要是青鼬、豹猫、松鸦,对孵卵雌鸟及卵的残害十分严重。

地理分布

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在中国分布于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流域。栖息于海拔2400—3600米的温带林区,冬天下降到2000—2800米的针叶林与阔叶林区。

生长繁殖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每年5—7月进入繁殖期,发情期雄鸟具极有气势的炫耀表演,肉质角及肉裙膨胀,两翅一高一低,面对雌鸟以取最佳效果。营巢于树上,雌鸟选择高树上横枝干的合适地点,用腹部将积存的苔藓和落叶压成一个浅窝,十分简陋。雌鸟在里面产卵。一般隔一天产一枚卵,每窝产卵3—6枚,卵的颜色为浅黄色或红褐色,被有少许深褐色圆形斑点。孵卵完全由雌鸟负责,雄鸟起先还偶尔到窝旁巡视一下,几天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早在漫长的冬季结群时,角雉就逐渐地形成配偶,后来又加上数目不等的雄鸟和幼鸟。群内那只体格健壮的雄鸟,时刻追随在雌鸟左右,并猛烈驱逐群内或群外的、试图接近雌鸟的其他雄鸟,有时难免还要发生激烈的武斗。这个占据统治地位的雄鸟,称为“优势雄”。当然,一旦有更为强壮的雄鸟侵入并将它打败,后者就会替代它的位置。到了来年春季,这种争夺就愈发激烈。三月下旬,得势的雄鸟占据一片山林,清晨,它发出宏亮的、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哇——,哇——,嘎嘎嘎嘎嘎”,宣告它是这片领地的占有者,并跟邻近的雄鸟鸣叫进行激烈的对唱。一有空闲它就不停地在雌鸟面前作复杂的求偶表演:面对雌鸟蹲伏,头颈一上一下地点动,突然角肉竖立、肉裙展开,然后朝着雌鸟快速抖动双翅。

到高潮的时候,身躯一下子挺立起来,翅膀夹紧,并发出一种长长的“吁——”声。这样的表演,一天要出现几十次,连续可达几十天。雌鸟起初对这种莫名其妙的舞蹈漠不关心,常常看了一半就转身走了。正在兴奋地进行表演的雄鸟,遇到这种场合,有如泼了一身冷水,情绪顿时低落,舞蹈也就半途而废了。但是,经过几百次的表演,雄鸟往往最终征服了雌鸟的心,双双结成恩爱的伴侣。

保护现状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是角雉中数量较为稀少的一个种,目前仅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等地发现了一些种群,总数不足5000只。中国除在西藏西部的狮泉河流域有过早期的记录外,一直未有新的报道。在中国境内已灭绝,灭绝时间不详。

生活在印度黑穆茨尔的黑头角雉已迁出了原栖息地,扩散到周边区域,黑头角雉能否扩散成功,扩散成功后能否成功建群是保护生物学家极为担忧的问题。

致危因素

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采草药、拾蘑菇、猎杀等。栖息地内阔叶林被取代为人工栽植的针叶林,也导致黑头角雉栖息条件的恶化甚至丧失。

保护现状

黑头角雉
黑头角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年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未定

生效年代: 1996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黑头角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致危因素、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