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棕腹隼雕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

棕腹隼雕的图片

棕腹隼雕(学名:Lophotriorchis kienerii,英文名:Rufous-bellied Hawk-Eagle)是鹰科棕腹隼雕属的鸟类。

棕腹隼雕为中型猛禽,体长为50—54厘米,体重732克左右。因为它的头顶具有一个黑色的羽冠,前额、头顶、后颈、以及头侧也是黑色,并且略微具有金属光泽,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雕类相区别。上体为黑色,喉部和上胸白色,具少许细的黑色纵纹,其余下体为棕栗色,下胸部具有黑色纵纹,尾羽为暗灰褐色,具暗色横斑,飞翔时在初级飞羽基部可见到一个大的圆形淡色斑。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尖端黑色,蜡膜黄色,脚和趾为暗黄色。

中文学名:棕腹隼雕

拉丁学名:Lophotriorchis kienerii

英文俗名:Rufous-bellied Hawk-Eagle

命名作者:de Sparre, 1835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棕腹隼雕属(Lophotriorchis)

繁殖区:东洋界 : also Sulawesi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0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棕腹隼雕
棕腹隼雕

中文名称:棕腹隼雕

拉丁学名:Hieraaetuskienerii

英文名称:rufous-belliedeagle

命名时间:1835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雕亚科、隼雕属

外形特征

棕腹隼雕为中型猛禽,体长为50—54厘米,体重732克左右。因为它的头顶具有一个黑色的羽冠,前额、头顶、后颈、以及头侧也是黑色,并且略微具有金属光泽,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雕类相区别。上体为黑色,喉部和上胸白色,具少许细的黑色纵纹,其余下体为棕栗色,下胸部具有黑色纵纹,尾羽为暗灰褐色,具暗色横斑,飞翔时在初级飞羽基部可见到一个大的圆形淡色斑。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尖端黑色,蜡膜黄色,脚和趾为暗黄色。

地理分布

棕腹隼雕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见于海南和云南盈江,属于指名亚种(也有人认为是印尼亚种,或者海南为印尼亚种,云南为指名亚种),其中海南的分布是依据早期文献的记载,在云南为留鸟, 极为罕见。

生活习性

棕腹隼雕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大多单独活动,不善鸣叫,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地面上的草丛之间,有时也在空中飞翔。飞翔时两翅煽动频繁,速度极快而且灵活。主要以鸡类、翠鸟、鸠鸽类、鼠类等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埋伏在树丛或草丛中,等待动物到来时才突然袭击,有时也在地上奔跑追捕猎物。在林中空旷地方,有时也站在孤立的树上或在上空飞翔,观察和寻找猎物,发现后则突然俯冲而下捕捉。

生长繁殖

棕腹隼雕的繁殖期为从12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通常营巢于密林中高大乔木的顶部枝杈上,巢的结构庞大而粗糙,主要由枯枝构成,里面垫有新鲜的绿叶蹬。每对通常有2个可供选择的巢,有时用这个,有时用另一个。如果繁殖成功,旧巢还可以使用很多年。通常每窝产1枚卵,卵产在巢中的绿叶上,如果绿叶枯萎了,亲鸟就及时更换成新鲜的。卵的颜色为暗灰白色,有的具有细小的淡红色斑点,也有的斑点较为粗著,有时还具有淡紫色或蓝灰色的底层斑。亲鸟轮流孵卵,护巢性和领域性都很强,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变得更为凶猛和更为好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棕腹隼雕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