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紫头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紫头鹦鹉的图片

紫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 cyanocephala,英文名:Plum-headed Parakeet)是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

紫红头鹦鹉(读音:zǐ hóng tóu yīng wǔ)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鹦形目,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紫头鹦鹉

拉丁学名:Psittacula cyanocephala

英文俗名:Plum-headed Parakee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鹦鹉属(Psittacula)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紫头鹦鹉
紫头鹦鹉紫红头鹦鹉

紫红头鹦鹉(拼音:zǐhóngtóuyīngwǔ)为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别称有灰头鹦鹉(学名:Psittaculahimalayana)、彩头鹦鹉、紫头鹦鹉。 有人常称紫红头鹦鹉为花头鹦鹉,实际上花头鹦鹉应是Blossom-headedParakeet,而不是Plum-headedParakeet,二者外貌上差异不大,紫红头鹦鹉公鸟头部的颜色较花头鹦鹉深色且鲜艳,花头鹦鹉则是较浅色,看起来有点像紫红头鹦鹉的幼鸟,花头鹦鹉体型较紫红头鹦鹉小,且数量却少的多,这2种鹦鹉在国内都不常见,紫红头鹦鹉的公鸟是十分漂亮迷人的鹦鹉,有数种美丽的变种,但数量很少。

外形特征

紫头鹦鹉
紫头鹦鹉紫红头鹦鹉 紫红头鹦鹉身长33公分;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中间为红色,往下巴、头顶、头部后方、颈部和脸颊延伸为蓝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脸颊下方,环绕整个颈部有著一条黑色的环状羽毛,并连接一条蓝绿色的条状羽毛;尾部蓝绿色;翅膀覆羽带有一块深红色的羽毛,翅膀内侧覆羽为蓝绿色;中间尾羽为蓝色,尖端带有白色,外侧羽毛为黄绿色并带有黄色羽尖;上鸟喙橙黄色,下鸟喙黑棕色,虹膜黄白色。母鸟的头部则为蓝灰色,颈部连接一圈黄色的羽毛而没有黑色环状羽毛,翅膀也没有深红色羽毛;上鸟喙浅黄色,下鸟喙灰色。幼鸟头部为绿色,且脸颊大部分带有点灰色,前额橙灰色,上下鸟喙均为黄色,15个月大的公母幼鸟看起来都和母鸟一样,公鸟要到30个月才能长成和成鸟一样的羽色。

生活习性

紫红头鹦鹉主要栖息于约1500米的开阔乡村林地、干燥和潮溼的热带草原,尤其偏好在森林和农耕区的边界活动;他们比较少在城镇或是公园中活动。平时他们习惯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5只的小群体四处游牧,游牧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通常会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当农耕区中的谷类作物成熟,有时候他们会聚集好几百只前往农田觅食;在浓密的树林中活动的时候,大多偏好栖息于最高的树枝上,戒心并不强,有时候甚至可接近至相当近的距离内;到了黄昏,他们会聚集一大群于栖息的地点,在小森林或是竹林中过夜;通常他们要到了夜晚完全暗下来一段时间,才会停止聒噪的鸣叫。

食物:紫红头鹦鹉主要以种子、水果(尤其是无花果)、花朵、坚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树叶嫩芽等为食;偶尔会前往农耕区觅食谷类作物,例如稻米等,而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地理分布

分布于巴基斯坦、不丹、印度、缅甸、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繁殖

紫头鹦鹉
紫头鹦鹉紫红头鹦鹉

在印度他们的繁殖季为12月到隔年4月;在斯里兰卡为2月到5月和8月到9月间;他们会将巢筑在枯死的树洞中;人工豢养的紫红头鹦鹉大多于每年4月开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60公分的厚木巢箱。如果饲养在室内照顾得宜,有时候冬天也能够繁殖;他们一次会产下4到6枚卵,孵化期19到20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6到7周,幼鸟在离巢后14天就可以独立。由于环颈鹦鹉类通常都是母鸟较为强势,和一般鹦鹉公鸟居于支配领导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时常发生凶悍的母鸟咬伤甚至咬死公鸟的情形,饲主在配对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切勿贸然将两只不熟悉的鸟关入同笼,以免发生惨事。有时已经配对好的种鸟,母鸟也会忽然凶性大发,曾有母鸟在育雏中无端将公鸟咬死的情况发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饲主最好多加留意公母鸟互动情况,只要有互相攻击的情况就应该立刻隔离。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紫头鹦鹉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