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针尾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

针尾沙锥的图片

针尾沙锥(学名:Gallinago stenura,英文名:Pin-tailed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鸟类。

针尾沙锥(学名:Capella stenura),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1种。又名针尾鹬、中沙锥,针尾水。常结成小群,栖息于沼泽、稻田、草地、苇蒲中、嘴坚硬,常插于泥中摄取食物,在水稻田(尤其是收割后的水稻田)中常可遇见。羽色与杂草相混,不容易发现,有时常由脚下突然飞起。取食昆虫、环节动物和甲壳动物。

中文学名:针尾沙锥

拉丁学名:Gallinago stenura

英文俗名:Pin-tailed Snipe

命名作者:Bonaparte, 183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沙锥属(Gallinago)

繁殖区:古北界 : n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3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体小(24厘米)、墩实而腿短的沙锥。

两翼圆,嘴相对短而钝。

上体平淡褐色,具白、黄及黑色的纵纹及蠕虫状斑纹;

下体白色,胸沾赤褐且多具黑色细斑;

眼线于眼前细窄,于眼后难辨。

虹膜-褐色;嘴-褐色,嘴端深色;脚-偏黄。

叫声:告警时发出带鼻音的粗喘息声squak-squak。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与扇尾沙锥及大沙锥较难区分,但体型相对较小,尾较短,飞行时黄色的脚探出尾后较多,叫声也不同。

(2)与扇尾沙锥区别在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3)腿比大沙锥细且黄色较少。

(4)尾羽的区别:扇尾沙锥尾羽14枚,外侧尾羽很宽;大沙锥尾羽20枚,从中央尾羽到外侧尾羽,宽度逐渐变小;针尾沙锥尾羽26枚,外侧7对成针状。一般情况下野外很难识别,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明确判断。

针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无白色羽缘。
针尾沙锥特征:次级飞羽无白色羽缘。
针尾沙锥特征: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针尾沙锥特征:翼无白色后缘,翼下无白色宽横纹。
针尾沙锥特征:针状尾羽,但野外很难看到!
针尾沙锥特征:针状尾羽,但野外很难看到!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
扇尾沙锥、大沙锥和针尾沙锥尾羽比较:扇尾沙锥的外侧尾羽明显很宽。

生活习性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常光顾稻田、林中的沼泽和潮湿洼地,以及红树林,比扇尾沙锥栖息环境稍干燥些。

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早晨和黄昏环境较为安静时,常在开阔的水边浅水处、沼泽、湿草地和水稻田中漫步觅食。白天多潜伏在沟渠或草丛下。在有草丛或植被掩盖的地方,白天常蹲在草丛下,借助植被的掩护,将长嘴插入潮湿的泥中取食。当一处捕食完后,又快步走到附近另一处有隐蔽的地方继续取食。

习性似其他沙锥,性胆怯而机警,包括快速上下跳动及”锯齿”飞行,受惊吓时发出惊叫声。飞行不如扇尾沙锥那样乱撞。

食性

针尾沙锥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将细长的嘴插入泥中取食。有时也吃部分农作物种子和草籽。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

生长繁殖

针尾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雄鸟常作求偶飞行。求偶飞行时,雄鸟飞翔于高空,忽而突然急剧下降,尾呈扇形散开,并从尾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

营巢

通常营巢于山地苔原草地和沼泽地上,也在湖边、河谷和水淹的火烧森林地区营巢。巢筑于富有草本植物的干燥地上或沼泽湿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松软的地上刨成一个近似碗状的圆形凹坑,内垫以枯草、松针和落叶。

产卵

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白色,黄色或绿色,被有大的褐色或赭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7—44.5×27—31.5毫米。

地理分布

针尾沙锥
针尾沙锥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为整个中国境内的常见过境迁徙鸟。越冬群体见于台湾、海南岛、福建、广东及香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针尾沙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