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黑浮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黑浮鸥的图片

黑浮鸥(学名:Chlidonias niger,英文名:Black Tern)为鸥科浮鸥属的鸟类。小型水禽,额部、眼先呈白色,头顶及上体棕色。黑浮鸥通常栖息于沿海、河川及沼泽附近地带,喜集群活动。在陆地行走的能力较差,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贝壳类、鱼类和蛙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国内极为罕见,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黑浮鸥

拉丁学名:Chlidonias niger

英文俗名:Black Tern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浮鸥属(Chlidonia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拉丁美洲 coast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体小(24厘米)的近黑色燕鸥。翼下白色,与白翅浮鸥区别在于嘴黑,翼下白,两翼及腿部的灰色较深。冬季成鸟头及胸部的黑色消失,但头顶仍有黑色延伸至眼后,眼先具黑色小点,飞行时翼前的胸侧具一小块黑斑。尾较白翅浮鸥深凹。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暗红。

叫声:短促带鼻音的尖叫kyeh,联络声为klit。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黑浮鸥:形态特征图

地理分布

黑浮鸥:地理分布图
黑浮鸥: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美洲,欧洲至里海及俄罗斯中部的淡水水体。冬季南迁至中美洲、南非及西非,漂鸟远至智利、日本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在中国极为罕见。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池地区可能也有分布。天津、北京、河北(北戴河)及江苏盐城等地有迷鸟记录。

生活习性

黑浮鸥
黑浮鸥

黑浮鸥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有时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飞行轻快而敏捷,两翅轻微煽动,有时从水面上一掠而过,用朝下的嘴在水面啄食。有时翱翔在水面上空,发现食物则两翅上叠,突然扎入水中捕食。在陆地行走的能力较差,而且行走不远。

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岸边的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鱼。觅食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水面上啄食,也可以潜入水下进行短距离捕猎,或者仅将头部和颈部伸入水中捕食,此外也能在飞翔中捕食和在地面上捕食。

生长繁殖

黑浮鸥:飞行图
黑浮鸥:飞行图

黑浮鸥繁殖于欧洲南部、黑海、里海、俄罗斯南部、亚洲中部,以及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等地,越冬于非洲和美国南部。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偶见于天津和北京通县。主要为夏候鸟和旅鸟。春季于3-4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

繁殖期为5-7月。常成群营巢,或与其他鸥类混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岸边,有时也在沼泽地上营巢。巢属浮巢,通常营巢于飘浮于水面的芦苇堆或其它植物团上。巢主要由芦苇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有时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暗褐色,被有黑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4-17天。

保护现状

黑浮鸥
黑浮鸥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黑浮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