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凤头雨燕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群居行为、灰喉针尾雨燕、相关词条、参考资料

凤头雨燕的图片

凤头雨燕(学名:Hemiprocne coronata,英文名:Crested Treeswift)是凤头雨燕科凤头雨燕属的鸟类。

凤头雨燕是一种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1—25厘米,其最显著特点是头上具有一个长长的羽冠,闪耀着绿色的光泽,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它的嘴短而圆,眼睛很大,尾羽甚长,往尾尖逐渐变细,称为铗尾。上体为蓝灰色。凤头雨燕属于留鸟,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

凤头雨燕是一种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1—25厘米,其最显著特点是头上具有一个长长的羽冠,闪耀着绿色的光泽,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它的嘴短而圆,眼睛很大,尾羽甚长,往尾尖逐渐变细,称为铗尾。上体为蓝灰色。凤头雨燕属于留鸟,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

中文学名:凤头雨燕

拉丁学名:Hemiprocne coronata

英文俗名:Crested Treeswift

命名作者:Tickell, 1833

中文目名:雨燕目(Apodiformes)

中文科名:凤头雨燕科(Hemiprocnidae)

中文属名:凤头雨燕属(Hemiprocne)

繁殖区:东洋界 : India through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目:雨燕目

科:凤头雨燕科

凤头雨燕属4种:灰腰雨燕(Hemiprocne longipennis)、凤头雨燕(H. coronata)、须凤头雨燕(H. mystacea)、小须凤头雨燕(H. comata)。

分布: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所罗门群岛等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中国仅分布于云南沧源、景洪、勐养、勐仑等地,此外也有人曾在台湾海峡和山东沿海航行时见到过它。

栖息地:从落叶稀树林至常青林,主要栖息于林缘、次生林、果园、公园等有树木的较为开阔的地区。

栖息:晚上多成群栖息在一起,有时也单个分别栖息。

觅食:能在飞行时捕食,但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时间明显地较其他雨燕为少,捕食行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觅食,而是经常停息在树冠的顶枝上,当有昆虫等食物在附近空间出现时,再起飞捕捉。

体型:体长17-33厘米,体重70-120克。

体羽:主要为浅灰色或褐色,头两侧有白色条纹,头顶具冠。

鸣声:嘁嘁喳喳的尖叫声,尤其是回巢过夜栖息时。鸣啭一般响于雨燕。

巢:它的巢极为细小而精巧,直径一般仅有2.5—5厘米,形状为杯状或袋状,主要由碎树皮、细小羽毛和涎液等胶结而成,结构甚为紧密和结实,并牢牢地固定在树枝上。巢的颜色为黑色,带有少许灰色和污白色斑点,外表和树枝颜色甚为相似,从下面看好像树枝上突出的小包。

卵:窝卵数一枚,重6-10克。颜色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时沾有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

雏鸟:为晚成鸟,需要亲鸟的精心饲喂才能长大。

饮食:飞虫,包括臭虫、甲虫和小型苍蝇。

保护状况:目前无受胁种类,但因森林砍伐而导致的栖息地缩减使这些种类特别是小须凤头雨燕很容易面临危险。

活动:喜集成小群活动。频繁地在开阔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飞翔,有时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飞翔。

外形特征

凤头雨燕
凤头雨燕凤头雨燕是一种小型的鸟类,体长为21—25厘米,其最显著特点是头上具有一个长长的羽冠,闪耀着绿色的光泽,非常美丽,与众不同。它的嘴短而圆,眼睛很大,眼的上部有一条极细的淡色眉纹,尾羽甚长,达11.8厘米,几乎是身体长度的一半,并呈深叉状,往尾尖逐渐变细,称为铗尾。翅膀也甚为狭长,折合时超过尾的端部,上面具也有绿色或蓝绿色光泽。上体为蓝灰色,雄鸟的耳、颊、颏和喉等均为栗色,雌鸟的这些部位则为灰色,下体呈淡灰白色,腿较短而弱,脚为暗红色,脚趾细长。凤头雨燕虽然长得很像家燕、金腰燕等我们平时常见的燕子,也同燕子一样常在空中快速飞行、捕食飞虫,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却距离很远。雨燕属于攀禽,而家燕和金腰燕等则属于鸣禽,它们最大的区别是雨燕的四个脚趾都向前伸,不像家燕和金腰燕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所以雨燕在停歇时,不能抓住树枝、电线等物体,也不能在地面上行走,而只能用四趾向钩子一样挂在墙壁或岩石的垂直面上。

生活习性

凤头雨燕
凤头雨燕凤头雨燕属于留鸟,凤头雨燕主要栖息于林缘、次生林、果园、公园等有树木的较为开阔的地区,常呈小群活动,频繁地在开阔地和森林的上空成圈飞翔,有时也在河流等水面的上空飞翔。食物主要是蚊、蛾等各种飞行性昆虫,并且也能在飞行时捕食,但它们在空中飞翔的时间明显地较其他雨燕为少,捕食行为也和其他雨燕不太相同。它不是在空中不停地飞翔觅食,而是经常停息在树冠的顶枝上,当有昆虫等食物在附近空间出现时,再起飞捕捉。由于它的身体较大,翅膀很长,在空中总是像镰刀一样向两侧分开,就如同一架小型的飞机,时而低空飞翔,时而腾空而起。晚上多成群栖息在一起,有时也单个分别栖息。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3—6月,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它的巢极为细小而精巧,直径一般仅有2.5—5厘米,形状为杯状或袋状,主要由碎树皮、细小羽毛和涎液等胶结而成,结构甚为紧密和结实,并牢牢地固定在树枝上。巢的颜色为黑色,带有少许灰色和污白色斑点,外表和树枝颜色甚为相似,从下面看好像树枝上突出的小包。每窝仅产1枚卵,颜色为淡灰色或灰白色,有时沾有蓝色,形状为长卵圆形。它的雏鸟为晚成性,需要亲鸟的精心饲喂才能长大。

群居行为

凤头雨燕
凤头雨燕从真正意义上讲,没有一种凤头雨燕是候鸟;而另一方面,却只有小须凤头雨燕为严格意义上的定栖性种类,终年生活在营巢领域内。其他种类在繁殖期间具领域性,而在过冬季节更多地表现为群居性,有记录表明,曾有多达50只个体同栖于一棵树上。

各个种类的繁殖期都很长。大量证据表明,它们在早春或初夏有一次繁殖高峰,或者在繁殖期内出现两次高峰。和雨燕一样,双亲合作筑巢。巢为一种微型结构,壁如薄纸,附于细树枝一侧。巢长宽仅有2.5厘米,刚好容下一枚卵,为安全起见,亲鸟会用唾液将卵与巢粘固起来。由于巢通常筑于树荫层边缘只有笔杆粗的光秃秃的细枝上,因此亲鸟可以从各个方面飞到营巢的栖木上。而纤细的栖木可以使它们在夜行性掠食者(如蛇)爬上枝头时及时得到预警信号。巢非常不起眼,以致凤头雨燕在孵卵时看起来似乎只是栖在树枝上。事实上,由于巢小,它们栖于枝头时常常将巢置于两腿之间。雌雄鸟轮流孵卵,但雌鸟孵卵的时间为雄鸟的两至三倍。雏鸟孵化后很快也栖于树头(因为巢小)。食物以食团的形式由亲鸟回吐至雏鸟嘴中。

灰喉针尾雨燕

也是小型鸟类,体长18一19厘米,体重95克左右。额部、头顶、头侧、后颈、翅膀、尾上覆羽和尾羽为黑色而具蓝色的金属光泽,枕部缀有烟灰色。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淡褐色,三级飞羽为白色,在飞翔时呈现为明显的长椭圆形翼斑。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有趣的是,它的尾羽羽轴长,形成针状。

灰喉针尾雨燕在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泰国、马来西亚、中南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中国仅分布于海南乐东等地,为夏候鸟,或许在云南西南部和西藏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灰喉针尾雨燕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常在开阔地区和森林的上空飞翔。飞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繁殖期在2一3月间。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

相关词条

雨燕目、凤头雨燕科、灰腰雨燕、须凤头雨燕、小须凤头雨燕

参考资料

http://www.bbioo.com/Photo/2005/265.htm

http://bbs.cqzg.cn/thread-402784-1-1.html

http://bird.eedu.org.cn/doc.php?action=view&docid=22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凤头雨燕的简介、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群居行为、灰喉针尾雨燕、相关词条、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