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翻石鹬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翻石鹬的图片

翻石鹬(学名:Arenaria interpres,英文名:Ruddy Turnstone)为鹬科翻石鹬属的鸟类,又可译作红翻石鹬、棕翻石鹬。因性喜翻石觅食而得名。结小群栖于沿海泥滩、沙滩及海岸石岩。有时在内陆或近海开阔处进食。通常不与其他种类混群。在海滩上翻动石头及其他物体找食甲壳类。奔走迅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翻石鹬

拉丁学名:Arenaria interpres

英文俗名:Ruddy Turnston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翻石鹬属(Arenaria)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非繁殖区:Worldwid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54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分类地位

翻石鹬:形态特征图
翻石鹬: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23厘米),嘴、腿及脚均短,腿及脚为鲜亮的橘黄色。特征为头及胸部具黑色、棕色及白色的复杂图案。嘴型颇具特色。飞行时翼上具醒目的黑白色图案。

翻石鹬的体型既矮又胖,看起来十分的滑稽。它们在繁殖季时体色非常醒目,由栗色、白色和黑色交杂而成,再配上橙红色的双脚,很容易地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到了冬天,翻石鹬身上的栗红色就会消失,而换上单调且朴素的深褐色大衣。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橘黄。

叫声:断断续续的似金属晃动声trik-tuk-tuk-tuk或悦耳的kee-oo声。

翻石鹬:繁殖羽飞行图
翻石鹬:繁殖羽飞行图
翻石鹬:非繁殖羽飞行图
翻石鹬:非繁殖羽飞行图

地理分布

翻石鹬:地理分布图
翻石鹬: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全北界纬度较高地区;冬季南迁至南美洲、非洲及亚洲的热带地区至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迁徙时甚常见,经中国东部,部分鸟留于台湾、福建及广东越冬。部分非繁殖鸟夏季见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翻石鹬:觅食
翻石鹬:觅食

大多数鹬科鸟类在觅食时,是将长长的嘴巴探进泥巴里,碰触到食物时再将其夹出。而翻石鹬却是鹬科成员中少数的例外:它们的嘴巴很短而且微微上翘,并不适合深深地插入土中;因此它们最常使用的觅食方式,就是翻开身边的石头,寻找躲在下面的猎物。平时喜欢栖息在潮间带、河口沼泽或是礁石海岸等湿地环境,常常可以看见它们成小群在滩地上走动,沿途并不断地用嘴翻开石块或贝壳,以藏身其下的沙蚕、螃蟹等小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

翻石鹬:幼鸟
翻石鹬:幼鸟

翻石鹬的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北极海岸。多置巢于浅滩或岛屿、沙地及海岸灌丛与岩石下,通常隐蔽得很好。巢多利用地面凹坑,内垫以草茎、草叶和苔藓。每窝通常产卵4枚,偶尔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淡灰色、灰褐色或橄榄绿色。具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6~44.5×26~31.3毫米,平均40.5×29.3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

保护现状

翻石鹬
翻石鹬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翻石鹬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