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尾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白尾鹲的图片

白尾鹲(学名:Phaethon lepturus,英文名:White-tailed Tropicbird)是鹲科鹲属的鸟类。

白尾鹲是一种热带海洋鸟类。除繁殖期外常年在海上生活,性极活跃,飞行亦更为轻快、敏捷。常单独在海面上空飞翔和滑翔,有时亦能在空中停留不动地方的飞翔,发现水面猎物后,则收起双翅直降海面捕食。主要以各种小型表层鱼类、乌贼、甲壳类等海洋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在水面上空边飞翔边注视着海面,发现可利用食物,则急剧从空中直冲而下到水面捕食。

白尾鹲是一种游荡性海鸟,除繁殖期回到原来的繁殖地外,成年在热带海洋中漂泊游荡。

中文学名:白尾鹲

拉丁学名:Phaethon lepturus

英文俗名:White-tailed Tropicbird

命名作者:Daudin, 1802

中文目名: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

中文科名:鹲科(Phaethontidae)

中文属名:鹲属(Phaethon)

繁殖区:热带海洋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2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尾鹲全身主要为白色。初级飞羽黑色,尖端白色,初级飞羽内侧具宽的白缘,其后白色逐渐增多,到第7枚初级飞羽时则全为白色;外侧次级飞羽纯白色,最内侧次级飞羽和肩羽黑色,具宽的白色羽缘,内侧小翼覆羽白色,其后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尾羽具黑色羽轴,中央两枚尾羽特形延长,白色,羽轴黑色。体型略小(37厘米,不包括尾部飘带)的白色海鸟。尾部长飘带白色。成鸟:主为白色,具黑色眉纹,黑色翼尖,翼上有两道黑色斜纹。亚成鸟:尾无延长,上体具黑色粗纹,初级飞羽上的黑色比红尾鹲多。体型比其他两种鹲为小;虹膜-深色;嘴-橘黄或黄色;脚-近灰,蹼黑。

叫声:飞行时发出嗒嗒作响tetetete及tik,在巢时发出大声尖叫。

地理分布

热带及亚热带的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白尾鹲分布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红海和波斯湾一带,包括印度洋马斯卡林群岛、塞舌尔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印度西部沿海、西印度群岛和百慕大,几内亚湾和阿森松岛,圣诞岛,太平洋西南部岛屿。在中国仅见于台湾省,数量非常稀少。

地理分布

迷鸟在台湾附近的海上有记录。

生活习性

高高在海面上空盘旋或旋转或折转,然后扎入海里取食。

生长繁殖

繁殖于热带海洋岸边和岛屿上,营巢在洞中。也在岩石缝隙,离地数米高的树杈和地上及海边悬岩上营巢。求偶期间雌雄鸟常在巢地上空,围绕巢地上的树丛或在树丛间前、后、上、下不断的飞翔。有时亦出现争偶争斗。争偶时彼此在巢位上面嘴咬着嘴静静的争斗,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不营巢,没有任何营巢材料,每窝产卵一枚。卵白色,具暗紫褐色斑。卵的大小为50~56×36~41毫米。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虽全身被满了绒羽,但仍需亲鸟喂养近两个月才能离巢飞翔。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尾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