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褐渔鸮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生态

褐渔鸮的图片

褐渔鸮(学名:Ketupa zeylonensis,英文名:Brown Fish Owl)是鸱鸮科渔鸮属的鸟类。

褐渔鸮又叫酱色渔鸮,是大型鸟类,体长51一55厘米,体重1150—1500克。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体色呈棕褐色,上体有粗著黑色斑纹,下体为黄白色或浅暗黄色,有粗著的黑色条纹和细的波状横斑,喉部有大的白色块斑,跗跖裸露,仅前缘上端的四分之一处被羽。虹膜金黄色,嘴浅灰绿色,尖端较暗,蜡膜绿灰色,脚角褐色。

中文学名:褐渔鸮

拉丁学名:Ketupa zeylonensis

英文俗名:Brown Fish Owl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渔鸮属(Ketupa)

繁殖区:东洋界, 古北界 : Middle East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3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鸟种简介

体长约560mm。嘴土白色沾绿,跗跖黄白色。额、上背、头侧棕黄色,具黑色纵纹;下背至尾上复羽色较淡,具黑色羽干纹和淡棕白色横纹。尾暗褐色,有6条灰褐色而具暗褐斑点的横带斑。翅黑褐色。颏、喉、前额白色,具淡黑色纵纹。下体余部淡黄褐色,具黑色纵纹,跗跖前缘被羽过半。

地理分布

褐渔鸮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北京、内蒙古、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 而且内蒙古、北京以及云南腾冲的记录也可能有误,尚待进一步证实。

生活习性

褐渔鸮
褐渔鸮褐渔鸮

褐渔鸮栖息于水源附近的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林区河流地带,也出现于海岸、湖泊、渔塘附近的森林或丛林。常单独活动。有时也成对栖息在森林中的枝叶稠密处,但通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它是半昼行性的鸟类,常在下午就出来活动,大多站立在水边的树桩上、枯枝上或其他较高的地方,也常在水面上飞翔,同时密切地注视着水面,一旦发现鱼类,就迅速地掠过水面,直接从水面上猎取食物。它虽然主要以鱼、蛙、水生昆虫等为食,有时也吃小型哺乳类、鸟类、蛇、蜥蜴和昆虫。为了捕食,它还能象涉禽一样,在浅水地带悠闲地漫步,使人感到非常地滑稽有趣。

由于捕鱼为食的生活并不需要仔细倾听猎物活动的声响,所以褐渔鸮的脸盘并不发达,聚集声音的功能也较差。翅膀上也没有柔软的锯齿状边缘以消除噪声,所以飞行时的声音比其他鸮类大得多,但这并影响它捕捉在水中漫游的鱼类。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它的跗跖裸露而光滑,不象其他 类那样覆盖着柔软的羽毛,所以更便利于在溪流中捕捉鱼类,不会被水弄湿,也免得被鱼鳞等污物弄脏。脚趾下有很多粗糙的突起,可以帮助牢固地抓住捕获的鱼类。

生长繁殖

褐渔鸮的繁殖期为6一8月,也有的为12月至翌年3月。这时它一反常态,常常鸣叫不停,使清水涟涟的河溪和岸边变得喧闹不已。营巢于悬崖、岸边岩洞或树洞中,也利用鹰和其它鸟类旧巢,或者在大树的树杈间产卵。每窝产卵通常2枚,偶尔少至1枚和多至3枚。

亚种分化

褐渔鸮
褐渔鸮褐渔鸮

现时接受的褐鱼鸮亚种有3-4个,包括:

B.z.zeylonensis:指名亚种,分布在斯里兰卡,体型细小及颜色较深;

B.z.leschenault: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缅甸及泰国。可能包含了B.z.orientalis,体型较大及颜色较浅;

B.z.semenowi:分布在小亚细亚西南部及累范特经美索不达米亚至巴基斯坦。颜色较B.z.leschenault浅色;及

B.z.orientalis::分布在缅甸东北部、越南及中国东南部。可能与B.z.leschenault是同一亚种,但颜色较深。

褐鱼鸮可能在史前就已经生存在地中海盆地中部及东部,尤其是在海岛之上。更新世晚期的Buboinsularis一般相信包含了Ophthalmomegaslamarmorae的碎片遗骸,这些遗骸最初与大猕猴(Macacamajori)的化石混在一起而多年没有被研究。这些化石骨头显示是一只像斑点雕鸮大小的鸟类,只较褐鱼鸮小些许。以雕鸮属来说,它明显细小,双翼的比例也有不同。从另一方面看,其脚骨则较为像雕鸮属。一些学者认为它是褐鱼鸮的古亚种:

B.z.insularis:最古老的遗骸可以追溯至5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早期,一般认为它们生存于12万年前。在末次冰期开始后,它们先从西部消失,而东部的群落可能归纳入了中东的B.z.semenowi内。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的”Strix”perpasta似乎并不属于此林鸮属,有时更会被包含在B.z.insularis之中。

生态

在巴基斯坦经印度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等南亚地区的褐鱼鸮全年都是留鸟。在累范特北部及小亚细亚西南部的群落主要栖息在低地,由开放的林地至密林也有它们的踪影。在喜玛拉雅山山脚的群落栖息在高达海拔1500米的地方。无论在甚至栖息地,它们也很少会远离水源,如河流及湖泊。

褐鱼鸮是夜间活动的。它们主要吃鱼类、青蛙及水生的甲壳类。它们很少会吃羊膜动物(尤其是陆生的)。若缺乏食物供应,它们甚至会吃尸体。若B.z.insularis真的是褐鱼鸮的古亚种,从其脚像雕鸮属来看,它们可以是由猎食陆生动物转而猎食水生生物的。其中一种猎物有可能是意大利鼠兔。

褐鱼鸮于11月至3月间繁殖。每次会生1-2只蛋。鸟巢多是其他鸟类的旧巢,也会在石缝等地方生蛋。孵化期为38日,幼鸟要到星期大才换羽。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并不认为褐鱼鸮受到威胁。栖息地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它们,而在以色列可能已经灭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褐渔鸮的简介、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