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大石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大石鸡的图片

大石鸡(学名:Alectoris magna,英文名:Przevalski’s Partridge)是雉科石鸡属的鸟类。中等体型(38厘米)。外形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不常见于青海东部至甘肃祁连山脉海拔1800~3500米的山地及丘陵地带。大石鸡是中国特有鸟种,栖于蒿属、锦鸡儿属和针茅属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黄土丘陵的阳坡、高原上雨水冲刷的黄土沟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蔷薇科植物灌丛的石山沟谷的阳坡。为广食性鸟,成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花、果实、种子、叶子、根茎和嫩芽等。动物性食物很少,主要为各类昆虫。以小群活动。

中文学名:大石鸡

拉丁学名:Alectoris magna

英文俗名:Przevalski’s Partridge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石鸡属(Alectoris)

繁殖区:古北界 : n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大石鸡形态特征图
大石鸡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8厘米)。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下脸部、颏及喉上的白色块外缘有一黑线如石鸡,但另有一特征性栗色线。尾下覆羽多沾黄。眼周裸皮绯红。

虹膜-黄褐色;嘴-红色;脚-红色。

叫声:一连串长长的响亮生硬的 kak声,速度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然后收尾。并常有双音节的kabble声穿插其间。

地理分布

大石鸡地理分布图
大石鸡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青藏高原东北部至中国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青海东部至甘肃祁连山脉海拔1800~3500米的山地及丘陵地带。 习性:栖居于荒凉的高原及多岩的各山地、沟谷。以小群活动。

生活习性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发现空中袭来之敌时常蹲伏不动,以和环境十分协调的羽色,使其免于害。带领雏鸟的成鸟一旦发现敌害,一是带领雏鸟急速奔走,二是腹部贴伏地面,耷拉下一侧翅膀在地上扑打,把敌害引向自己。以使雏鸟有充分的时间藏匿。当发现雏鸟已藏好,就突然起飞,往往使敌害扑空。雏鸟藏匿的本能绝佳,转眼就不知其去向。卧于巢中的雌鸟发现地面敌害,往往不动,或悄悄地离开巢一段距离突然飞走,很少从巢中直接起飞。

生活习性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

大石鸡生活在青海高原、六盘山地区邓地区,大石鸡的繁殖期不相一致。从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下降,年均温和降雨量的增高,其繁殖期亦随之提前。在青海高原,通常三月底到四月中开始配对营巢,三月底即可见成群的石鸡。六盘山地区,通常三月初到三月中开始配对营巢。

一到繁殖期,雄鸟极为不安,整天奔走呜叫,其声响彻山问。为占据巢区和争夺雌鸟,雄鸟间常发生凶猛的格斗,在山间常可听到其格斗声。

在整个繁殖季节,一雌配一雄,非意外情况,其配偶关系始终不逾。保卫巢区和雌鸟的任务,由雄鸟承担,常见单独活动在巢区及其附近。故在繁殖季节,雄鸟遇害频率较高。倘原配雄鸟遇害,另一只雄鸟可顶替其位置。

巢通常置于石山或黄土沟壑的悬崖上的凹坑内,有时也在人迹罕到的黄土沟沟沿上和山坡植物丛下。无论选择何种生境作为巢址,其一侧总有依靠,而上方总有植物丛、垂岩、垂伸土崖作为掩盖。巢址避离阴坡和水沟。巢十分简陋,利用天然凹坑,稍予加工,铺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植物的茎、叶以及少许自身的羽毛。巢无内外径之分,稍呈椭圆形。

雄鸟动情时,垂下外侧翅膀,触及地面,稍上提收拢内侧翅膀,整个身体稍向外侧倾斜。内侧胁部具横斑的羽毛蓬起,其横斑十分鲜明,蓝灰色的羽基十分艳丽。头稍后缩,面部和颈部羽毛蓬起;鲜红的嘴,面部饰纹,项圈完全显露。抖动外侧翅膀,从雌鸟侧前方,急速绕雌鸟一周。当雄鸟内侧触及雌鸟时,雌鸟蹲伏,达成交配。

着淡褐色绒羽的雏鸟,出壳后即能站立行走,但先孵出者并不离巢,直至全部出齐,才由亲鸟带领离巢。当雏鸟尚留在巢内时,惊飞的雌鸟并不飞远,落在附近发出沉低的急促叫声。当巢中小鸟听到叫声,则向巢的四周钻,有的钻到未孵出的卵之间,有的钻到巢内铺垫下。

保护现状

甘肃东部和宁夏西部某些地区大石鸡的数量尚比较丰富,但个别分布数量相当少。例如庄浪,在这一地区大片丘陵尽垦为农田,生境已被破坏,加情的狩猎,其数量大为减少。为保护资源,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大石鸡的分布区域狭窄,由于近10年来的过度猎捕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的生境条件的恶化,导致数量下降很快,应注意保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大石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活习性、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