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赤腹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赤腹鹰的图片

赤腹鹰(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英文名:Chinese Sparrowhawk)是鹰科鹰属的鸟类,俗名鸽子鹰、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鹰芒子(北京地区)。是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因外形象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赤腹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及南部的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

中文学名:赤腹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

英文俗名:Chinese Sparrowhawk

命名作者:Horsfield, 1821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e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赤腹鹰:形态特征图
赤腹鹰:形态特征图
赤腹鹰:形态特征图
赤腹鹰: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的鹰类,体长约267-283毫米。下体色甚浅。

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雄鸟体型略小于雌鸟。雄鸟上体灰色,下腹较白,眼睛红褐色;雌鸟胸部深棕色,眼睛黄色。

亚成鸟脸灰色,眼睛黄色,身体上部为纵纹,至下部为横纹。

赤腹鹰:雄鸟飞行图
赤腹鹰:雄鸟飞行图
赤腹鹰:雌鸟飞行图
赤腹鹰:雌鸟飞行图
赤腹鹰:亚成鸟飞行图
赤腹鹰:亚成鸟飞行图亚成鸟

赤腹鹰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

赤腹鹰:幼鸟
赤腹鹰:幼鸟
赤腹鹰:幼鸟
赤腹鹰:幼鸟

地理分布

赤腹鹰:地理分布图
赤腹鹰:地理分布图

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华北及海南岛、台湾等地);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赤腹鹰
赤腹鹰

赤腹鹰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也见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地带的小块丛林,有时也见于开阔地带。农田地缘和村庄附近。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休息时多停息在树木顶端或电线杆上。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主要在地面上捕食,常站在树顶等高处,见到猎物则突然冲下捕食。喜以枝桠等在小型树木上筑巢,有时也占用喜鹊的旧巢。

生长繁殖

赤腹鹰
赤腹鹰

5~6月进行繁殖,雄鹰此时特别兴奋,常激动地向异性发出声似“Keee-Keee”的炫耀性鸣叫,即使在筑巢时同样也啸鸣不止。鹰巢位于林中的树丛上,用枯枝和绿叶构成,每窝产卵2~5枚,卵为淡青白色,具不明显的褐色斑点。在雌鹰单独孵的30天里,每天都要增加新鲜绿叶作为鸟巢的铺垫物,或许这对孵卵期间巢内必需保持一定湿度有关。

保护现状

赤腹鹰
赤腹鹰

保护:赤腹鹰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予以保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赤腹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