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红头鹦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人工词养

红头鹦哥的图片

红头鹦哥(学名:Psittacara erythrogenys,英文名:Red-masked Parakeet)是鹦鹉科卡拉锥尾鹦鹉属的鸟类。

红面具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 erythrogenys)又名红头鹦哥,为鹦鹉科锥尾鹦哥属动物,是典型的攀禽。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半开阔的林区、棘丛灌木平原地区、树木茂盛的干燥地区。主要食物为水果、种子、浆果、坚果等。仅分布在厄瓜多西南方及秘鲁西北方。

中文学名:红头鹦哥

拉丁学名:Psittacara erythrogenys

英文俗名:Red-masked Parakeet

命名作者:Lesson, 1844

中文目名:鹦形目(Psittaciformes)

中文科名:鹦鹉科(Psittacidae)

中文属名:卡拉锥尾鹦鹉属(Psittacara)

繁殖区:南美洲 : w Ecuador, nw Peru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红头鹦哥
红头鹦哥红面具锥尾鹦鹉

红面具锥尾鹦鹉体长33厘米,体重165-200克。这种鹦鹉头部红色面积较广,鸟体为绿色,前胸和下腹部带有些黄绿色;

前额、头顶、眼睛周围、脸颊以及翅膀弯曲的部分和大腿都带有红色的羽毛分布;翅膀内侧的飞行羽以及尾羽为橄榄黄色,眼睛周围有白色的裸皮;

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鸟喙为肉色,虹膜为桔红色。

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

生长在干燥、潮湿的森林、潮湿的长绿树林、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m皆有其踪迹,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m以下。

红头鹦哥
红头鹦哥红面具锥尾鹦鹉

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是它们的最爱,喜群居,尤要栖息于干燥、热带的低纬度森林地带,充满棘丛和树木的平原、以及纬度约2600米的松木山林区;有时候他们也会前往农耕区以及果园觅食。

他们通常都成群活动,平常会聚集约20到30只左右,群聚数量完全视食物的多寡充足与否而定,通常他们在清晨和黄昏往返栖息的树木之间才会被看见,尽管他们飞行的高度比较高,但是仍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他们的叫声非常嘈杂。

繁殖

在野外的繁殖大多于春季开始,在厄瓜多尔西南部的族群约于1-3月的雨季时繁殖。筑巢在树洞或白蚁窝中,也有纪录在悬崖岩洞中筑巢,一次通常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间为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0天。性成熟约3岁左右。

人工豢养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容易繁殖,繁殖期从5月开始,可以提供30×30×50厘米的厚木巢箱。成对分开饲养繁殖效果较好。

繁殖期将外在干扰减至最低,如幼鸟孵出时须每日准备充足的食物供亲鸟喂食,尤其是软性食物;一次约产3-4枚卵,通常3枚,孵化期约23-25天,羽毛长成约50天。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嘈杂,尤其在有人接近时,适应环境后会与大部分的锥尾鹦鹉一样变的强壮。

保护现状

红面具锥尾鹦鹉体型则较小,可爱的模样十分讨喜,分布地区不广,栖息地破坏及捕捉作为活体出售使的数量有下滑的趋势,但在国外鹦鹉养殖业中仍属普遍,能学会重复一些人话。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人工词养

词养管理

面具美丽讨喜的外表长获得不少人的喜爱,作为宠物鸟自幼养起会是很亲人互动性很高的鹦鹉,行为逗趣,生性好奇,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尤其在有人接近时或兴奋、照顾上并不困难。

红头鹦哥
红头鹦哥红面具锥尾鹦鹉

平时喜欢自己配制饲料的朋友,就一定要注意合理配置好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了。主要的营养成分指标如下:

1.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鹦鹉肌肉、神经、血液、皮肤、内脏和羽毛等部分的主要成分,一般要求含量在15%—30%左右,视实际需求而定。例如幼鸟的需求量就比较大。

2.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分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两种。纤维太高营养价值会较低,以至鹦鹉生长减慢,太低又会减慢肠道活动。一般需求为3%—5%。

3.脂肪。脂肪属高能量物质,也是组成细胞的基本原素,脂肪还可以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如果脂肪含量太低,可能影响维生素ADEK等的吸收,脂肪需求量一般在1%—5%左右。

常见病

球虫病(Coccidiosis)

临床上,鹦鹉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可为体内寄生虫以及体外寄生虫感染两大类,而体内寄生虫又可分为单细胞的原虫类(Protozoa),以及多细胞的体内虫如线虫、绦虫两大类。

红头鹦哥
红头鹦哥红面具锥尾鹦鹉

滴虫症(Trichomoniasis)

滴虫症是鹦鹉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滴虫虫体呈梨型,有鞭毛,具有运动性,会造成鸟类并发口腔型、脐带型以及内脏型等三种型式的病变。口腔型病变最为常见,此病症主要将引起爱鸟的上、下颚、食道及喉部产生病变。

打开爱鸟的喙,会发现黄白色干酪样团块,这些团块会阻碍爱鸟进食或饮水,严重还会压迫呼吸系统,造成爱鸟呼吸困难等问题,一般来说,感染口腔型病变的鸟会有下痢、食欲减退、口腔出现黏液的症状,并因此体重下降、生长不良,且容易二次感染其它种类疾病。

感染脐带型病变的雏鸟,脐带周围会出现黄色硬块,使得雏鸟发育迟缓。内脏型病变则会造成鸟儿内脏发生明显的病变,多半在肝、肺等器官会出现黄色、干酪样的结节,对幼鸟来说,伤害非常的大,而此病征多半是由父母鸟育雏时垂直传染、或是笼子中食物、饮水被虫体污染而产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红头鹦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保护现状、人工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