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领鸺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领鸺鹠的图片

领鸺鹠(学名:Glaucidium brodiei,英文名:Collared Owlet)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小型猫头鹰。体长14-16cm,是中国最小的鸮类。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个黑斑,特征较为明显。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领鸺鹠

拉丁学名:Glaucidium brodiei

英文俗名:Collared Owlet

命名作者:Burton, 1836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鸺鹠属(Glaucidium)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4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领鸺鹠形态特征
领鸺鹠形态特征

纤小(16厘米)而多横斑,眼黄色,颈圈浅色,无耳羽簇。上体浅褐色而具橙黄色横斑;头顶灰色,具白或皮黄色的小型”眼状斑”;喉白而满具褐色横斑;胸及腹部皮黄色,具黑色横斑;大腿及臀白色具褐色纵纹。颈背有橘黄色和黑色的假眼。

虹膜-黄色;嘴-角质色;脚-灰色。

叫声:昼夜发出圆润的单一哨音pho, pho-pho pho。仿其叫声可非常容易地招引此鸟,也会引来那些围攻领鸺鹠的小型鸣禽。

领鸺鹠头部正面(左)和背面(右,具假眼)
领鸺鹠头部正面(左)和背面(右,具假眼)

生活习性

领鸺鹠
领鸺鹠

领鸺鹠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

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飞行时常急剧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飞翔,然后再作一段滑翔,交替进行。黄昏时活动也比较频繁,晚上还喜欢鸣叫,几乎整夜不停,鸣声较为单调,大多呈4音节的哨声,反复鸣叫。休息时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并常常左右摆动着尾羽。夜晚栖于高树,由凸显的栖木上出猎捕食。飞行时振翼极快。

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

生长繁殖

领鸺鹠
领鸺鹠

繁殖期为3一7月,但多数在4一5月产卵。通常营巢于树洞和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鸟的巢。每窝产卵2一6枚,多为4枚。卵为白色,呈卵圆形。

地理分布

领鸺鹠地理分布图
领鸺鹠地理分布图

领鸺鹠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台湾等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800~3500米间的各类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的留鸟;paradalotum于台湾。

保护现状

领鸺鹠
领鸺鹠

和鸮形目其他所有猫头鹰一样,领鸺鹠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领鸺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