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赤嘴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赤嘴潜鸭的图片

赤嘴潜鸭(学名:Netta rufina,英文名:Red-crested Pochard)是鸭科狭嘴潜鸭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红冠潜鸭。繁殖期雄鸭易识别,锈色的头部和橘红色的嘴与黑色前半身形成对比。雌体纯褐色。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栖于有植被或芦苇的湖泊或缓水河流。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繁殖期雄鸭协助雌鸭选择营巢地点,在地面刨出浅坑或集一堆苇草筑巢。繁殖于东欧及西亚;越冬于地中海、中东、印度及缅甸。

中文学名:赤嘴潜鸭

拉丁学名:Netta rufina

英文俗名:Red-crested Pochard

命名作者:Pallas, 1773

中文目名:雁形目(An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鸭科(Anatidae)

中文属名:狭嘴潜鸭属(Netta)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n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98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赤嘴潜鸭:形态特征图
赤嘴潜鸭:形态特征图

体大(55厘米)的皮黄色鸭。

繁殖期雄鸟:易识别,锈色的头部和橘红色的嘴与黑色前半身成对比。两胁白色,尾部黑色,翼下羽白,飞羽在飞行时显而易见。

雌鸟:褐色,两胁无白色,但脸下、喉及颈侧为白色。额、顶盖及枕部深褐色,眼周色最深。

繁殖后雄鸟:似雌鸟但嘴为红色。

虹膜-红褐色;嘴-雄鸟橘红,雌鸟黑色带黄色嘴尖;脚-雄鸟粉红,雌鸟灰色。

叫声:相当少声。求偶炫耀时雄鸟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雌鸟作粗喘似叫声。

赤嘴潜鸭:雄鸟
赤嘴潜鸭:雄鸟
赤嘴潜鸭:雌鸟
赤嘴潜鸭:雌鸟

地理分布

赤嘴潜鸭:地理分布图
赤嘴潜鸭:地理分布图
赤嘴潜鸭:世界分布图
赤嘴潜鸭:世界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欧及西亚;越冬于地中海、中东、印度及缅甸。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为季节性候鸟。繁殖于中国西北,最东可至内蒙古的乌梁素海。冬季散布于华中、东南及西南各处。

赤嘴潜鸭主要繁殖在欧洲中部、亚洲中郡,从多瑙河流域,经土耳其、黑海、里海、俄罗斯南部、吉尔吉斯到西西伯利亚,往南到蒙古西部、伊朗、叙利亚北部,也有少量在西班牙东部、法国南郡、欧洲北部,一直到丹麦、荷兰。过去也有在北非繁殖的记录。越冬在地中海、里海、亚速海、黑海、印度北部和中部、缅甸、亚洲西南部、欧洲南部、埃及、中东、以及非洲东北隅和西北沿海一带。偶尔也到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中国主要繁殖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越冬在西藏南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生活习性

赤嘴潜鸭:飞行图
赤嘴潜鸭:飞行图
赤嘴潜鸭
赤嘴潜鸭

赤嘴潜鸭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淡水湖泊、水流较缓的江河、河流与河口地区,也常出现在公路两侧的水泡中。特别是有水边植物和水较深的淡水湖泊最为喜欢。性迟钝,不善鸣叫,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候也集成上百只的大群。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捕鱼区偶尔也见有活动。休息时多成群停息在有水草的滩边沙洲和湖心岛上。飞行笨重而迟缓。

赤嘴潜鸭主要通过潜水取食。但也常采用尾朝上、头朝下的姿势在浅水觅食。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水面开阔处游泳嬉戏,或一动不动的飘浮于水面。食物主要为水藻、眼子菜以及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茎和种子;有时也到岸上觅食青草和其他一些禾本科植物种子与草籽,冬季有时也到农田觅食散落的谷粒。

生长繁殖

赤嘴潜鸭:夫妻
赤嘴潜鸭:夫妻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在越冬地时即已成对。4月中旬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营巢活动。通常营巢于多芦苇和蒲草的湖心岛上,水边草丛和无水的芦苇丛中,有时甚至在湖边干芦苇堆里营巢。巢较密集。有时在一个芦苇垛坐就能发现6—7巢。巢通常隐蔽得很好。巢由芦苇叶和三棱草构成,内垫柔软的细草和羽毛。巢的大小为内径185(170一195)、外径250(235—280)、深60(55—65)毫米。

每窝产卵6—12牧,多为7—9枚。卵呈浅灰色或苍绿色。卵的大小为56.2(55.2一60.5)×41.8(40.5—44)毫米。孵化期26—28天。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但在雌鸟离巢觅食时,雄鸟也承担孵卵任务。6月初即可孵出雏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赤嘴潜鸭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