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林斑小鸮的命名情况、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林斑小鸮的图片

林斑小鸮(学名:Heteroglaux blewitti,英文名:Forest Owlet)是鸱鸮科林斑小鸮属的鸟类。

林斑小鸮(学名:Athene blewitti),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于印度中部繁殖生活。自1884年最后一次观察到此鸟后,一直要到113年后的1997年才再现人世。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估计种群数目不多于250头。

中文学名:林斑小鸮

拉丁学名:Heteroglaux blewitti

英文俗名:Forest Owlet

命名作者:Hume, 1873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林斑小鸮属(Heteroglaux)

繁殖区:东洋界 : c India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极危物种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

主要羽色:褐色

命名情况

林斑小鸮
林斑小鸮林斑小鸮的种加词blewitti 完全继承自第一个收集到此鸟标本的收藏家——F. R. Blewitt。1872年12月他在印度中央邦东部的一个称作Busnah-Phooljan 的地方收集得到,并随即交到当时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官员艾伦·屋大维·休姆手上,于1873年发表了有关描述。

外形特征

林斑小鸮小而矮壮,全长仅约23cm,是一种很标准的小型猫头鹰,没有耳状羽,飞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条纹,白色羽毛则点缀蔓延。与横斑腹小鸮(Athene brama)不同,其头部及背部上的斑点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两边带有条纹,下胸正中则没有花纹。黑色的胸骨在飞行时清晰易见。有一双白色大爪,灰白面盘,黄色曈孔。

生活习性

林斑小鸮
林斑小鸮林斑小鸮为日行性,常于光秃秃的树干上栖息。常在其栖息地点静候猎物的出现。休息时会把尾羽快速地左右轻弹,当追捕猎物时则摆动得更快。寒冬时,它们会聚在树顶晒太阳取暖。一些研究指出其猎物当中有60%是蜥蜴、15%为啮齿目、2%鸟类,余下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及青蛙等。在结成伴侣后,雌性负责照顾幼小,雄性则外出觅食。幼鸟需约30至32天才完全换羽。一些雄鸟为了接管已结成伴侣的雌鸟,会有杀婴的行为。

地理分布

自1872年收集到首具标本后,整个19世纪也只共收集到7个标本,地点包括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中央邦东南部及奥里萨邦西部等地区,一直到1884年,有关此鸟的纪录便开始停止。不少关注亚洲鸟类的生物学家一直希望能够找回,但都一无所获。直至1997年,历经超过100年后才打破这个宿命。1997年11月,一群美国鸟类学家,包括帕米拉·拉斯缪森(Pamela C. Rasmussen)等,在孟买东北部,索德布尔山脉(Satpura Range)的山脚附近重新纪录到此鸟,并拍下照片及影像,林斑小鸮再现人世。2000年一次在14个林区的野外搜索中,在其中4个地区共发现至少25头林斑小鸮,主要是在一些偏远山脉上。历史上曾有纪录的奥里萨邦西部则再没有任何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搜索,多个印度中部地区也陆续发现此鸟。

保护现状

林斑小鸮
林斑小鸮截止2008年林斑小鸮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物种,估计总个体数目在250头以下,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稀有种。对比起首次捕获的标本是在密林之中,2008以来的观察纪录都来自空旷林地——种相对不理想的栖息环境。相信与当地的纯林被逐步割离,林区减少有明显关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林斑小鸮的命名情况、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